圖片:
圖片:
圖片:
媒體對韓、日等國的報導,常會說:「日本能,臺灣為什麼不能?」、「韓國能,臺灣為什麼不能?」等等。
本人有幾點看法與建議:
一、臺灣真正的集郵人口,已非往昔的十幾萬人,現在集郵人數靠長期訂戶數統計是不準的,平時發行有買活頁卡,不會去買年度郵票冊,郵政公司年年15-20萬冊,年年銷不完,苦了基層郵務人員,換來叫罵、幹譙聲不斷,業管部門充耳不聞嗎?該面對事實減量發行。
二、現發行生肖郵票典藏圓筒,發行量由3000筒逐增至12000筒,郵政公司是否瞭解,這些筒子在臺灣集郵人手中有多少?流向中國大陸又有多少?臺灣熱度也退減中,何不增加「古物郵票」、「古典文學」郵票典藏圓筒,讓典藏圓筒多元化,採限量訂購,才能激發民眾收藏意願,說白些以郵票換鈔票。
三、今年兩岸「紅樓夢」郵票的設計,態勢不如人,臺灣有多所大專院校設有美術(工)設計類科系,人才濟濟,為何單戀少數幾位設計者,郵政公司應向社會、校園徵高手,讓青年、學子能夠學以致用,培育人才,滿足新世代學子文創慾望,激發潛能。
四、兩岸郵票發行,我想說的:「中國郵政能,為何中華郵政不能?」上海市郵政,所發行的郵資機戳,讓人嘆為觀止,臺灣現行投幣式郵資券,機器損耗率高,何不仿傚上海市郵政作法呢!
五、蘋果iphone手機年年推陳換新,也都還是手機嗎,只是手機功能、型式不斷變化,讓全世界那麼多人瘋狂搶購。同理,郵票的功能就是民眾寄信貼用,何不換個風格、型式,郵票還是寄信貼用,又增加收藏功能。全世界有幾個人將蘋果iphone5手機換iphone6時將iphone5收藏,少之又少嗎。個人意思主管部門要多思考,不要凡事蕭規曹隨的。

[ 此帖被德客在2014-12-19 20:22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