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常常聽到大家討論如何製作郵件才算自然."自然郵件"到底需要具備什麼條件?"自然"是否為郵件適合參加正式郵展的必備條件?要給自然郵件下個定義或許不容易,可能十位郵友中會出現六.七種不同的定義來.但在許多"自然郵件"跟"不自然郵件"之中,有些還是可以被大多數郵人歸類自然或不自然.
個人認為,只要是為"集郵目的"為主而製作的郵件,都不能算是自然郵件.自然郵件必須至少包含兩項要素:1. 郵件的產生必須以"郵務目的"為主要的前提; 2. 即使"自然郵件"最後成為集郵者的收藏品,郵件最初的產生仍不能參雜明顯.可辨識的"集郵目的".所以,新郵發行首日為了交寄某項郵件,買一組方連票來貼,雖然事先提醒收件人為了收集此郵件,請其代為保留郵件封皮;但是因為當天也許可能有數百.數千件類似純為郵務而產生的首日郵件,其他集郵者無法以此辨別這郵件是否為"某項集郵目的"而製作?所以稱此郵件為"自然",相信大多數集郵人士都可認同.但相同的場景,唯一不同的是,今日郵件上的郵戳銷的是臨局實寄戳,那這郵件顯然無"自然'可言;或是郵件上貼面值不一的套票,差額補上郵資券或常用票,那顯然也稱不上"自然";或是郵件封皮為郵局發行的首日封.局贈封,那也不會被多數集郵者認為是"自然郵件";或是此郵件收.寄件者皆為同一人,由於實際郵務幾乎不可能出現此種情況,當然也不算自然;或是郵件上蓋癸戳.紀念戳.風景戳...,由於這些都可輕易被集郵人士辨識出帶有某種"集郵目的",自然都不會被集郵者當作是"自然郵件".又比如說某信封上意外被人發現貼的其中一枚票為變體票,但因為無法以此枚變體票而斬釘截鐵地說這是為集郵而製作的,所以稱其為自然封並不為過;但是如果該郵件上貼了8枚票,其中5枚票全是變體票,由於此種正常狀態下,無意間剛好買到5枚變體票同時貼在同一郵件上純粹為實寄的機率實在小到趨近於0,所以理所當然認定其不具”自然”性.
舉以上幾個例子,大致說明何謂"自然",何為"不自然".但是否"不自然"的集郵郵件就不適合拿來參展競賽?就不夠珍罕.不具收藏價值?倒也未必如此.很多明顯為集郵者之作的集郵郵件,不僅照樣參展無誤,而且拍場上更是眾多藏家競逐的重要目標.例如:前幾期蟠龍拍目封面東北44加蓋與飛雁實寄封,所貼的票均為變異票,幾乎可以斷定是某位集郵前輩刻意之作;但即使為不折不扣的"集郵封",也無損其珍罕之地位及郵史價值.所以郵展上所展出的郵件,並不需要完全強調"自然",偶爾放些珍罕的"非自然"集郵封,對郵集來說不會有負面影響,反而在珍罕性項目會有加分的作用.再譬如邵嶽峰前輩的巨作--首次新台幣加字改值郵票,當中東北44加蓋變異票實寄封種類更是可觀.觀賞完這些集郵封,只能以"嘆為觀止"來描述讀後感想,絕對不會對這些集郵封存有絲毫不敬之意.
然而,一部郵集或私人藏品中,如果全是所謂"非自然"郵件,似乎又顯得過於單調.一來,可以存有大量變異票製作郵件的先天條件並不容易達成;再者,收集郵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於反映當代郵史.如果能找到許多"自然郵件"完整介紹郵史變化,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不過,可貴的"自然郵件"原先存世數量畢竟有限;有些郵史的演變,最初若無郵人刻意製作郵件加以紀錄,可能早已灰飛煙滅,甚至被後人視為從未發生.如果這段郵史因此讓後人遺忘,豈不十分可惜?所以,郵人也逐漸發展出製作"仿自然郵件"的因應方式,克服"自然郵件"難產.隨時間消逝的困境.藉由親身製作這些"仿自然郵件",有效紀錄當代的郵史.何謂"仿自然郵件"?就是郵人經心規劃,以模擬"自然郵件"的形成模式,完成郵件的收投程序,達到其快速收集郵品.紀錄郵史的集郵目的.既然稱作"仿"自然郵件,當然就不是真正的"自然郵件",同樣是"非"自然郵件,同樣是"集郵品".但藉由郵人精心刻意地模仿,以期達成有如一般自然郵件的"自然"效果.仿得越"自然",越不像集郵品,越符合郵史.規則,越需花更多心思規劃製作,難度也相對提高,當然是越顯難得.
集郵封不是自然封,但可以是仿自然封,也可以是完全不具自然性的純集郵品,端看郵人如何製作了?
[ 此貼被土豆在2007-03-09 20:21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