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集郵的形成與發展
2016年09月06日15:42
20世紀八十年代初,不少集郵者開始認識到收集與郵票的主題或主圖有關的地點寄發的首日封可能比收集其他一般意義上的新郵發行首日實寄封更有難度,也更有趣味、更有價值。於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寄發、有系統地收集這些從郵票的主題或主圖所在地寄發的首日實寄封。
1984年10月香港朱桐先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地首日封及原圖卡》一書中,首次將這種首日實寄封稱為“原地封”。誰也沒有想到,當初一個“標新立異”的集郵名詞,今天已發展為一個新的集郵類別——原地集郵。
.............
.............
然對原地郵品有意識的製作、有系統的收集和研究至今不過二十年,但類似原地封卻早已有之。根據現有實物,1909年清政府發行的《宣統登基》紀念郵票從北京郵寄的信封就是該郵票的原地封;1929年5月30日,中華郵政發行的《孫中山國葬紀念郵票》……;新中國紀1、紀4……郵票均有該郵票的原地封存在。最近,從北京傳來消息,1894年發行的《慈禧60壽辰紀念郵票》也有原地封存在。這樣,....有原地封的歷史足足存在有一個多世紀。
............
............
令人感到振奮的是1999年8月下旬,在中國北京“1999世界集郵展覽”展覽大廳中,由原地封研究會何欣會員組集的一部名為《北京的故事》的原地郵集(3框48片)作為“開放類”參加了展出。這表明,原地郵集已經登上了國際郵展的殿堂。
............
............
2004年6月,由於北京原地集郵組織的推動和努力,北京市集郵協會公佈了《原地集郵類展品評審專用規則》,由於官方協會的加入,更將原地集郵活動引向一個新的局面。
...........
...........
http://collection.sina.com.cn/wjs/xt/2016-09-06/doc-ifxvqctu63667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