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圖片:
貼T18“工農兵上大學”8分郵票一枚
文革後期銷廣西蒙自1977.1.2X 寄往昆陽市
無毛澤東語錄
無落地戳
“文革”郵票-----T18“工農兵上大學”引用[中國郵幣卡投資論壇]
不說不知道,說了嚇一跳,我國在1998年發行的“北大百年”郵票之前,反映高等教育唯一的一套郵票,居然是一套“文革”郵票-----T18“工農兵上大學”。這5枚一套郵票下沿的6個字的票名隨著歲月的流失已日漸變得遙遠而模糊,年輕一代甚至不知個中的含意了,只識得多彩的畫面上紅旗招展,陽光明媚。
“文革”伊始,全國高校陷入動亂之中,招生工作從1966年至1971年整整中斷5年,1972年恢復招生,狠批了所謂”的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廢除了高考,實行推薦,次舉美其名曰,”工農兵上大學“,當時竟被讚美為“教育革命的偉大成果”,並定性為“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
“文革”中大凡“新生事物”都有先後上郵票的機會,每一兩年總有那麼一套,如1969年的“樣板戲”(文5) 1969年“知青下鄉”(文17) 1974年的“赤腳醫生”(編號82-85)等。這一現像在1976年突然形成緊鑼密鼓的高潮,一年中直接表現“新生事物”的選題多達3套:J8.五七幹校“ :T17廣闊的天地裡”和“T18 工農兵上大學”其中“T1工農兵上大學”的背景最不一般。因為“文革”的最後一場鬧劇之一-------1976年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就是以所謂《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為發端。
為配合那場鬧劇,1976年元旦上映了彩色故事片〈決裂〉,影片反映了與“舊教育制度”的鬥爭,讓“工農兵”直接上大學,其情景與T18第一枚“滿懷豪情上大學”異曲同工。第二枚“革命理論指方向”畫面上的人物讓人聯想起1976年搶拍的另一部反映工人宣傳隊進駐大學的彩色故事片〈芒果之歌〉。電影也罷,郵票也罷,“四人幫”在不平凡的1976年運用了一切宣傳工具,“集中火力痛擊否定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右傾翻案風”,並加緊篡黨奪權的步伐。
T18的第三枚“大課堂”,其實叫“開門辦學”更準確:被推薦來上大學的“工農兵學員”大多數本來文化基礎就差,上了大學後以下被派到部隊“學軍”,還要像郵票圖畫所表現的那樣深入到廠礦工地“學工”。而沒完沒了的政治學習和“革命大批判”更令學員們在校內小課堂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微乎其微。由此,第四枚“攀登科學高峰”便成了空中樓閣,純屬裝模做樣自欺欺人的擺設。第五枚“當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一時髦的口號並沒有錯誤,但在“文革”早被挖空, “四人幫”之一張春橋不打自招的一句話倒是道出了起具體實施的實質------“我寧要一個沒文化的勞動者,而不要一個有文化的剝削者,精神貴族。”
往事不堪回首,T18 以多彩的畫面記錄了新中國高教領域的動盪一頁,這就是本文的定論。
2003年11月正式出版的〈中國郵票史〉(第八卷)認為“文化大革命後期,四人幫一夥利用他們把持的輿論宣傳工具,大肆宣揚文化大革命中的,五七幹校,工農兵上大學等所謂新生事物,以達到肯定文化大革命的目的。郵電部為了緊跟形勢,也把這些所謂的新生事物作為郵票選題。”對這套郵票的性質進行了“蓋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