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主題 : 郵展評審的點點滴滴
級別: 榮譽會員
UID: 773
精華: 96
發帖: 273
升級點數: 755 點
金錢: 2578 金幣
在線時間: 36(時)
注冊時間: 2005-02-19
最後登錄: 2013-01-20
樓主  發表于: 2005-02-19 09:41

郵展評審的點點滴滴

           郵展評審之點點滴滴

  在郵展中擔任評審,是項容易招致埋怨的工作。那怕他是個精湛的郵家,亦或是個經驗豐富的集者,但他卻未必是個優秀的評審者。因為,他們必須先跨過許許多多的障礙之後,才能成為一個進退自如,揮洒自在的評審者。所以,想做個成功而稱職的郵展評審,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一位優秀的評審,首先必須克服「我曾經是個集者」的囿限。其次,他必須在諸多品類中找出自己最專長的類別,然後朝著自己的專精去評審郵集。其過程之曲折,亦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尤其是在錯誤中摸索的辛楚,更非旁人所能體會,除非他也是個過來人。

  評審的技巧來自評審本身之經驗與常識,以及他對集郵嗜好的投入與奉獻程度。如果上述的條件皆備,無疑他對展品的評審,一定可做到仔細且合理的要求。當然這種評審,就是參展人所信賴與期盼的人選囉!

  自一九八五年FIP羅馬年會之後,郵展的評審工作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對於展品之評審,評審者已不再拘泥於條文規定之侷限。每一位評審都有自己的看法與做法;有些評審注重於書法,有些著重於編排。有些注重於變體珍罕的多少,有些則堅持郵集內要有樣票或試模票。因此,一部郵集之好壞或強弱完全取決於;是否符合了評審私人的喜好而定。如此一來,不僅是造成參展人之困擾,就連評審團也是煩惱不已。

  由於集郵範圍之擴大,以及郵識普遍之提高,全球之郵壇生態丕變。特別是在廿世紀裡,各國積極地發行並拓銷其郵票,因以造成票品氾濫之局面。同時,許多古珍亦隨著歲月之淘洗而消逝。是故,集者在郵集製作上常會面臨票品不足的現象。而其更為擔心者,乃是無珍罕品而減弱其作品之氣勢。此等畸象之產生,實應歸罪於評審者之偏見與歧視。

  而在此變化多端的漩渦裡,FI P當局最感頭痛的是郵展評審規則的修改與評審人才的羅致。郵展的評審規則,是評審參展郵集的依賴。FI P郵展所依賴之準則便是 “GREX” “GREV””SREN’S”等等法則。這些法則內的條文,雖都經由各會員國的認同通過,但因它們趕不上時代的潮流,故也常使評審不知應該如何來下筆?倘若評審們不依它做評判,集者又會施出反彈。因此每當過一回大展的評審,對於第二次的邀約都會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此心態之產生,經過深入的採尋後才發覺,原來評審們對FIP的評審標準也感到懷疑。

  其實,FIP之諸項準則或規範,只是將郵壇上的不成文規則或慣例歸納一起,然後再用文字條款表達出來的文件。它們所給評審的憑依,除固定的條規之外,尚包括著一些無法預測的變數在內。

  回溯當初,這些規則在討論與做成條規之時,有些人埋怨,若是依此規條去評審展品,可能會導致評審無法適應。雖說這只是少數人的意見,但大會還是謹慎行事,期盼這些法規能在引用於郵集的評審時,能夠做到更科學,更公正與更合理的地步。

  果然在眾人的腦力激盪下,一種被認為比較高明的「計分制度」終於產生。自該制度納入規範之後一直沿用迄今,吾人深信其效果當然不差,否則無法沿用如此之久。不過話又說回來,FIP的規範例則的確有些已不合時宜。故期望各評審評判郵集時完全依賴它,實在是件勉強之事。

  郵集在評審之中,有許多介入因素參展人並不知道。為使評審細節之公開化,每於評審工作終結後,當局必定會召開一次討論會,藉以檢討評審過程有無缺失。同時在討論會中,可以接受參展人提出之質詢。而此質詢,評審者必須給予明白的解釋。這種雙向溝通的方式,不僅可使參展人明白評審者之觀點,而且還可縮短彼此之間的認知差距。我個人深深覺得,參展人對評審會產生質疑的原因,主要是以往的評審全都在紗幕裡進行的結果。是故,想讓參展人心服口服,唯有依賴公開式的雙向溝通來綴串。

  關於得獎郵集分數宣佈的制度,早在一九九一年的東京世展開始執行。一九九二年的格瑞那達世展,則是將參展人郵集的各項分數列出公佈。由此進展的過程看來,正是暗示著往後的展次裡,FIP的評審制度正朝著全盤公開化的方向邁步。

  據我個人所知;FIP當局對評審的要求是正直誠篤,儘管對參展人姓名已知曉亦需代為保密,並不得因各人之成見而有差別的待遇。然從歷屆之大展中可見到,這個期望似乎已落空。因此在近些年裡,評審的迴避便成為熱門的話題。其實在第五十九屆FIP倫敦大展時,就已增列條文於展覽法規第十二條第三款;強制要求參展人提供之介紹性質的影印履歷表,不得對外公佈或刊印在目錄上。大會當局收到這份表格,得轉知郵展當局俾以決定由誰來評審他的郵集。如此便可避免評審之偏見,或因熟人而失去其評判之公平性。至於各類參展郵集,為公平起見亦都空白其姓名。

  目前FIP之評審作業方式,是採取分類制,各項分類由其秘書組掌理資訊與評審結果之分析。當其發現獎項有所疑問時、需迅速照會給評審團,然後展開核對與辨正。每個單獨的群體,可以隨時重驗展品,並需把升級或降級做出合理的說明。如此便可保護參展人的郵集,不會因初審之偏差而遭到不公平之待遇。

  評審之誤差是在所難免,但若誤差過大,很可能在某方面發生了錯了學習和研究(Study),當我們蒐集到一枚郵票時,除了仔細地欣賞,還要閱讀文獻,搜尋相關的資料,追根究底去明瞭它的背景故事。像這樣的蒐集法,不但怡情,又可獲得很多的知識,時日一久,你自然地在所蒐集的專題範圍內成了一個精通的集郵家。

  舉例來說,我國第一套航空郵票的圖案中有萬里長城,它不但是我國也是全世界最古老而知名的宏偉建築。長城既以長得名 又號稱萬里,如果你問長城到底有多長?是否有一
萬里?這個問題,大家平時都不留意,如今要探個究竟,就非要查閱參考書不可了。翻開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都有長城的記載,再如近代壽鵬飛的“歷代長城考”,更是專門探
討中國古代長城的著作。根據這些資料,長城有多長,可以大略地計算出來。如果只計算橫貫北方這一段規模最大而完整的長城,東西兩端長達六千餘公里,合一萬二千餘華里,就己
名副其實,證明“萬”字並不是一個形容詞。假若將歷代修建的長城全部加在一起,估計會超過五萬公里。但正確的里程,因年湮代遠,遺跡殘缺,迄今也未有人進行全面的文主,似乎難有定論。至此,萬里長城之惑,答案雖不夠圓滿,起碼可消釋心中之疑了。

  再說到“郵”字,從前,大家的觀念裡認為集郵就是蒐集郵票(stamps ),事實上,當年集郵人所蒐集的對象也只是五光十色的郵票。英文Stamp一字;除了郵票、印花等意義外,也含有印章、蓋章的意義;換句話說,也有蓋銷郵戳的意思。但是,做一個現代的集郵人,集郵的“郵”字如僅界限於郵票和郵戳,眼光就太淺了說真的,現在這個集郵的“郵”字,應該用“Post”來代替“Stamps”才顯得完備。因為Post一詞可以囊括一切郵品,郵票、郵戳、封片簡以及所有的郵件,無所不包。也就是說,凡是其“郵”字沾上了邊的好材料,都是集郵人所要蒐集的票品。

  了解“集郵”的現代觀,它就是集者要具有的最基本的集郵觀念。除此之外,我想到還有一些要點也是蠻重要的,順便提出來,希望各位也能記住,那麼,以後在集郵的道路上,就不會傍徨無依了。

  第一:集郵不可入迷。也可以說郵人不能因集郵而荒廢了本業。不要說荒廢,就是耽誤了也不行。本業是主,集郵是客,如果主客易位,那就失去集郵的真正意義了。因為,集郵是要調劑身心,使您產生上進的活力,因此本末不該倒置。

  第二,要具備常識:常識愈多你在方寸世界裡就愈能游藝自如。豐富的常識,是你發掘集郵樂趣的犁鋤,是以開始就要涉覽群書,充實集郵各方面的常識。

  第三:要培養濃厚的興趣。任何嗜好,抱有興趣,才能持之以恆,集郵更是如此。一般說來,集郵人在他的集郵歷程中 常常因為家庭、學業、就業、婚姻、經濟、環境等各項因素,發生冷卻、停頓,甚至退出集郵的行列。因此,你如選擇集郵為妳終生的嗜好,在開始之時就要培養濃厚的集郵興趣,進而不圖不惑,方能品味出集郵醇美的果實。

  第四:要蒐集好郵品。什麼是好郵品呢?簡單地說,就是經郵局正式發行的票品。然而;現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的郵票,雖然是經郵局正式發誤。任何一位參展人,曾在評審熟悉的郵集中,賣出一些重要的票品,或者在郵集裡增添了某些不同的票品,如果能於事先做個有效的解釋,得分雖會有所差異,但也不會差得太過於離譜。很可能多數的參展者並不知有此規則?其實,它於一九八八年便已實施啦。   【集郵工作坊】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討論區-清清集郵網 » 綜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