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開始前後,有一批中共定的二次簡化字(文革以前公佈的),在參觀這些實寄封件的時候我們常常看到
像是
歺(餐),仃(停),亍(街),伩(信),反(翻),旦(蛋),由於這些二次簡字太過於沒有根據,現在在大陸已經停用
但是在台灣看過有人寫歺廳,點歺的字樣,原本以為是他們亂寫,後來觀察一些文件發現,原來這個歺是大陸的二簡字,在大陸的文革時期的老片老戲劇裡面字幕就有這樣的文字
另外你還會發現一些信件有些文字的邊旁沒有簡化,糸字邊金字邊寫法不變(跟現在不同),會議寫成会議,委員不是委员,還有1956年前的郵票那個"國"是繁體,但是郵卻是簡體,研判兩種情況一種是當時這個字沒簡化,還有一種,鉛字還沒製版,所以暫用舊字,只有變化大的字釘才重鑄,這種情況直到70年代初才慢慢消失~
一般人鮮少注意,當然對我而言,覺得有收藏價值,反倒是現在的郵件都是簡體字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
而台灣,中華郵政到大約民國45~48年以前那批掛號包裹等收據,這個掛字從挂,所以寫成"挂號函件執據","大宗挂號郵件",現在也成為絕響,也是我收集的目標,目前這類郵件掛零~
題外話
[ 此貼被府城小新在2010-03-22 23:41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