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123456»Pages: 2/12     Go
主題 : 轉載郵友Po文,三千個集郵封,可賣四千元
級別: 郵務士
UID: 46
精華: 0
發帖: 1118
升級點數: 127 點
金錢: -1288 金幣
線上時間: 1041(時)
註冊時間: 2004-10-01
最後登錄: 2021-10-09
10樓  發表於: 2016-06-04 09:49

最近專心在做動畫和鐵路方面的原圖卡,不過動畫系列沒了,鐵路原片難尋,真的就是「專精」了。
BLOG開張!http://kiahsuau.blogspot.com/
MSN:kiahsu_mtg@hotmail.com,加前請說你是誰...
級別: 榮譽會員
UID: 2847
精華: 0
發帖: 2633
升級點數: 1518 點
金錢: 10296 金幣
線上時間: 458(時)
註冊時間: 2006-02-18
最後登錄: 2025-02-24
11樓  發表於: 2016-06-04 10:40

常有人問我集郵的事情,我首先一定力勸他不要集。如果勸不了,我一定會告訴他,你要先有心理準備,任何花大錢買來的郵票,有朝一日都有可能成為廢紙,一文不值。花100元(包含郵資、相關機會成本)做出來的郵封(片),很有可能20年後轉手,連1元都換不到。當然,如果這100元能買到人生的一點回憶,也不能說是不值得。

首日封盛行的那個年代,我們都是經歷過的。以前在中華商場、中華路上的郵票社……,蓋過印章的首日封,就算是低值封,一封也有20~30元的行情,我猜買的人應該不少,否則葉武鷹他們不會每次發行郵票都做一大疊。方茂夫還編了一本首日封目錄,可見蒐集首日封在當年可是很蝦啪的運動。

這些首日封,主題絕對也很明顯,故事絕對也不會少。今天或許很難想像,當年發行郵票,除了郵局的官封,還有民間的私封。郵局的官封當然很搶手,沒有第一天早上去買,很有可能向隅,我記得當時還有一位姓陶的外省人,每週日在郵政博物館門口,專門靠賣空白首日封、貼票卡、護票卡、活頁集郵卡,每張多加個幾塊錢,就能賺錢餬口的。至於私封,各縣市郵學會的、郵票社的、大專院校集郵社團的……,也是不勝枚舉。和現在每逢郵票發行,原圖卡就是一大堆版本滿天飛的盛況,其實差不了太多。

那時候,大家都覺得首日封行情看好,低值封一封成本才4塊(郵票3塊、首日封1塊),在葉武鷹的店裡卻可以賣到30塊,等於一封「現賺」26塊。那我一次做10封不就「現賺」260元?我猜很多人都和我一樣的想法,於是每逢郵票發行,都要做個幾十封,倒也沒有要賣(也沒管道賣,那時候還沒有網拍,要我到郵政博物館門口擺地攤,我也拉不下這個臉),反正「放得愈久,增值愈多」!我猜當年很多和我一樣想法的朋友,有些已經凋零了,有些則已退出了集郵行列。現在這些首日封通通出籠了,他們的行情可想而知,每封1元5角,大概就是它們最高的成交價。其實不只臺灣,後來常到世界各地旅行,發現各國皆然。

我就發現,首日封之所以下場淒慘,數量太多就是主因。它們每一封都花了工夫,每一封絕對都有主題、都有故事,但是當你手上有5,000封的時候,請問你要從哪裡開始講故事?有什麼機會讓你講這些故事?當你沒有這個舞台、沒有心力可以講故事的時候,它們就只剩下1.5元/封的價值。

老實說,整個首日封市場,我最佩服的就是林國泰。很多人對他做的首日封可能不以為然,但我認識他20年以上,至少在臺灣,我沒有見過任何一個人,首日封的「故事」講得比他好、創造的附加價值比他高。你看他所有的封,至少都有3~5倍甚至更高的交易價值,絕對找不到那種1.5元/枚的封。你看他做封做了快30年,到現在還在做,而且是大批大批的做,你就知道,首日封的行情可以不用那麼慘。只是他的工夫,沒有幾個人學的來,至少我看過很多人想要學他,但學到的都只是皮毛。

林國泰的這招學不來,但集郵癮又戒不掉,所以我選了2~3個主題,每個月集郵花銷限制在千元以內,只求少賠,從來沒想要賺錢。至於原圖卡這種東西,現在很多人都是大量大量在做,如果沒有專門的主題,而是每次發行郵票都做,每次還做一大堆,又沒有舞台可以講故事,我相信再過一些時日,很有可能步上民國70年代首日封的後塵。
級別: 支局長

UID: 2727
精華: 6
發帖: 6988
升級點數: 2138 點
金錢: 9899 金幣
線上時間: 1798(時)
註冊時間: 2005-11-27
最後登錄: 2025-02-14
12樓  發表於: 2016-06-04 10:48

抱持一個原則

集郵只能當興趣(娛樂 消遣)

花錢當下 就已達到滿足  值回已花費的金錢

事後 只要留下2憶 ( 回憶與追憶)


後代子孫  拿去賣一千 兩千...   都是多的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金錢:+10(龍友) 精典內容
  • 本人所貼圖檔.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引用
    級別: 郵務士
    UID: 6543
    精華: 0
    發帖: 740
    升級點數: 166 點
    金錢: 1986 金幣
    線上時間: 194(時)
    註冊時間: 2013-10-06
    最後登錄: 2025-03-17
    13樓  發表於: 2016-06-04 11:10

    只做喜歡的主題,有適合的郵票、封或原圖卡就做~也不想花大錢,只做給自己或一兩位同好即可。把它當作一種當下的紀念,作為個人人生活動的記憶,沒有打算流傳千古,所以後代縱使不識貨也無妨~
    級別: 郵務士
    UID: 6678
    精華: 0
    發帖: 831
    升級點數: 271 點
    金錢: 3051 金幣
    線上時間: 209(時)
    註冊時間: 2014-02-20
    最後登錄: 2021-12-06
    14樓  發表於: 2016-06-04 11:34

    集郵本是興趣,為自己喜歡的事花錢,當然也不會手軟
    別人當垃圾,我當寶,哈
    開心就好
    Anthony 就是愛集郵
    透過方寸之間,見識浩瀚世界
    級別: 討論區版主

    UID: 164
    精華: 7
    發帖: 78169
    升級點數: 33921 點
    金錢: 318159 金幣
    線上時間: 10566(時)
    註冊時間: 2005-07-30
    最後登錄: 2025-04-01
    15樓  發表於: 2016-06-04 12:09

    自己知道在做甚麼, 就不必唸經了



    從郵票看盡天下糊塗鳥事,
    嘻笑怒罵輕鬆玩不必認真.


    青菜公公專線
    級別: 郵務佐
    UID: 5945
    精華: 0
    發帖: 710
    升級點數: 408 點
    金錢: 3628 金幣
    線上時間: 399(時)
    註冊時間: 2012-03-22
    最後登錄: 2023-10-21
    16樓  發表於: 2016-06-04 20:06

    回 7樓(wmdw2003) 的帖子

    那枚報值封是草屯傳統郵史專家李東明在幾百封老信封挑選出來,草屯另位郵史專家證明,寫過郵文介紹,地方自治價格及特殊郵資,這封是收集傳統郵史識貨高人必挑選上等貨。
    級別: 新手
    UID: 698
    精華: 0
    發帖: 248
    升級點數: 47 點
    金錢: 1467 金幣
    線上時間: 33(時)
    註冊時間: 2004-10-01
    最後登錄: 2025-03-08
    17樓  發表於: 2016-06-04 22:06

    老實說,集郵現在台灣是凋零的興趣與嗜好,別寄望手上持有的藏品日後可因此發筆小財,更別說留給後代了,我的想法是走進棺材前要把這些藏品處理掉,交給有興趣的後人接棒。在這方面的人口稀少自然就沒有市場,就沒有行情,前些日子因對岸有市場需求,稍微上揚,指望對岸市場非常態也不是長久之計,集郵只能當是花小錢換樂趣,不用在意以後這些郵品後市如何,若換個角度想,花少許的錢,看到自己的郵品心情因此愉悅也就值得了,畢竟這是難以用金錢去衡量的。
    級別: 討論區版主
    UID: 5
    精華: 6
    發帖: 7131
    升級點數: 1397 點
    金錢: 12808 金幣
    線上時間: 2185(時)
    註冊時間: 2005-09-11
    最後登錄: 2024-10-16
    18樓  發表於: 2016-06-05 02:35

    集新票與老郵件就好...新郵封卡若真要做,最多一、兩件自娛自藏即可;做超過兩件,等於在集新郵舊票...
    我愛創意!我愛收集品相完美的華郵新票!!
    級別: 郵務佐
    UID: 5945
    精華: 0
    發帖: 710
    升級點數: 408 點
    金錢: 3628 金幣
    線上時間: 399(時)
    註冊時間: 2012-03-22
    最後登錄: 2023-10-21
    19樓  發表於: 2016-06-05 09:20

    圖片:
    圖片:
    寄新疆國內郵件走國際郵路,為何不經滿州理國際交換局,而南下經上海轉寄?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123456»Pages: 2/12     Go
    Time now is:09-13 15:44,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7.3 Certificate Game Code © 2003-09 PHPWind.com Corporation style by xiaoqiang.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