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我集郵的事情,我首先一定力勸他不要集。如果勸不了,我一定會告訴他,你要先有心理準備,任何花大錢買來的郵票,有朝一日都有可能成為廢紙,一文不值。花100元(包含郵資、相關機會成本)做出來的郵封(片),很有可能20年後轉手,連1元都換不到。當然,如果這100元能買到人生的一點回憶,也不能說是不值得。
首日封盛行的那個年代,我們都是經歷過的。以前在中華商場、中華路上的郵票社……,蓋過印章的首日封,就算是低值封,一封也有20~30元的行情,我猜買的人應該不少,否則葉武鷹他們不會每次發行郵票都做一大疊。方茂夫還編了一本首日封目錄,可見蒐集首日封在當年可是很蝦啪的運動。
這些首日封,主題絕對也很明顯,故事絕對也不會少。今天或許很難想像,當年發行郵票,除了郵局的官封,還有民間的私封。郵局的官封當然很搶手,沒有第一天早上去買,很有可能向隅,我記得當時還有一位姓陶的外省人,每週日在郵政博物館門口,專門靠賣空白首日封、貼票卡、護票卡、活頁集郵卡,每張多加個幾塊錢,就能賺錢餬口的。至於私封,各縣市郵學會的、郵票社的、大專院校集郵社團的……,也是不勝枚舉。和現在每逢郵票發行,原圖卡就是一大堆版本滿天飛的盛況,其實差不了太多。
那時候,大家都覺得首日封行情看好,低值封一封成本才4塊(郵票3塊、首日封1塊),在葉武鷹的店裡卻可以賣到30塊,等於一封「現賺」26塊。那我一次做10封不就「現賺」260元?我猜很多人都和我一樣的想法,於是每逢郵票發行,都要做個幾十封,倒也沒有要賣(也沒管道賣,那時候還沒有網拍,要我到郵政博物館門口擺地攤,我也拉不下這個臉),反正「放得愈久,增值愈多」!我猜當年很多和我一樣想法的朋友,有些已經凋零了,有些則已退出了集郵行列。現在這些首日封通通出籠了,他們的行情可想而知,每封1元5角,大概就是它們最高的成交價。其實不只臺灣,後來常到世界各地旅行,發現各國皆然。
我就發現,首日封之所以下場淒慘,數量太多就是主因。它們每一封都花了工夫,每一封絕對都有主題、都有故事,但是當你手上有5,000封的時候,請問你要從哪裡開始講故事?有什麼機會讓你講這些故事?當你沒有這個舞台、沒有心力可以講故事的時候,它們就只剩下1.5元/封的價值。
老實說,整個首日封市場,我最佩服的就是林國泰。很多人對他做的首日封可能不以為然,但我認識他20年以上,至少在臺灣,我沒有見過任何一個人,首日封的「故事」講得比他好、創造的附加價值比他高。你看他所有的封,至少都有3~5倍甚至更高的交易價值,絕對找不到那種1.5元/枚的封。你看他做封做了快30年,到現在還在做,而且是大批大批的做,你就知道,首日封的行情可以不用那麼慘。只是他的工夫,沒有幾個人學的來,至少我看過很多人想要學他,但學到的都只是皮毛。
林國泰的這招學不來,但集郵癮又戒不掉,所以我選了2~3個主題,每個月集郵花銷限制在千元以內,只求少賠,從來沒想要賺錢。至於原圖卡這種東西,現在很多人都是大量大量在做,如果沒有專門的主題,而是每次發行郵票都做,每次還做一大堆,又沒有舞台可以講故事,我相信再過一些時日,很有可能步上民國70年代首日封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