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封日後賣不賣的掉,是看日後的需求量,不是看現在的需求量,跟買賣股票一樣
我舉例,20多年前誰知道寒食帖原圖卡,銷故宮戳現在可以賣到300-700元?
當時沒有人知道20年後原圖卡的需求量,如同我們現在不會知道未來原地封需求量一樣
對於一個未知的未來,讓時間證明就好,看好的買進,看雖就別做原地封就好了
至於原圖卡跟首日封,現在命運不同,未來命運也不同
因為一個是明信片,不集郵的人們會花10元-20元買一張明信片紀念
另一個是首日封,不集郵的人們不會花超過兩元買空白信封
風景區都在賣明信片,不集郵的可能會寄明信片
她有高度藝術價值,而風景區沒人賣首日封
臉書明信片社團人數已經破萬,首日封社團???數百人而已
還有世界性的postcrossing網站推升明信片使用率,
明信片與郵票已經從快作古的汰品變成文創區新潮商品
所以郵展會場買一百封500元,的慘況,
20年後,也不會100片原圖卡500元,放心好了
(但不是原圖卡的,故宮片的蓋屏東,花蓮等等不符原圖定義,早就是廢片不討論)
真發生一片五元,也會有非集郵粉絲搶購
回到這篇
這些看圖案都是低值封,在台灣收4000元已經算高了
電影票根,3000張能賣4000元嗎?(廢紙每公斤三元)
看的懂郵戳的人才願意花四千去買來研究
賣東西最重要是通路與品牌
(事實上,能賣到大陸去,至少賣1-2萬,大陸8x年垃圾封賣面額,台幣五元她們賣民幣五元)
後代賣給集郵社也許才數百元,就是沒有通路
集郵社賣給郵友四千而不是賣到大陸一兩萬,就是沒有通路
你買全品郵票,固定跟某些商譽優良郵商高價買,就是因為品牌
拍品送專業鑑定,拿回保護封盒與贈書,拍價可能翻倍就是因為品牌
結論:這純屬個案
飯要吃,集郵繼續集,認為好的封就繼續蓋
不知道好不好,就上網賣賣看,再調整方向
通路的部分現在跟以前不同,蝦皮拍賣加入會促成全民賣家時代來臨
未來更不同,臉書(?我也不知20年後通訊軟體的名字?)認證 第三方支付 加上其他國際集運業者
可能讓你兒子或讀小學的孫子,隨便動動手指就幫你把首日封賣到新疆,南非,烏克蘭,或智利
當然你也能上集郵社,一樣賤賣,再讓人發篇3千封值4千元毛三到四的文章
(沒有不對的商品,只有不對的價格)
(沒有不對的價格,只是賣錯人)
各位知道美國郵票在美國境內民間買,只要面額5-7折嗎,台灣還要85折-9折
另一個,故宮販售部,賣元世祖出獵圖,郵票+小全張,加一張說明紙,賣1200元(郵票面額僅48)
現場其他大概十多套故宮的,面額大概不會超過擠霸摳,賣880-1200
故宮銷售人員跟我說,元世祖是賣最好的,你說呢?,這就是品牌價值啦